躬身麦田一甲子 大爱化作田间行——追记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
余松烈,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山东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前身)农学系主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民盟泰安市委会主委、全国人大代表等。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和小麦栽培学科研工作,他研究推广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多次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记录,惠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山西等地累积3亿多亩麦田,增产小麦260多亿斤,为我国小麦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作出了巨大贡献。
画面定格在2011年6月1日,一位精神矍铄的九旬老人站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试验田中,看着长势喜人的麦穗,满面春风。这是余松烈最后一次站在他一生挚爱的麦田里。2016年4月,余松烈院士逝世,9月8日,他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等联合授予“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小麦就是我的爱好”
余松烈的学生、生活秘书董庆裕说:“余老这辈子基本没什么爱好,既不喝茶也不喝酒,扑克象棋也不爱玩,用他自己的话说,小麦就是他的爱好,凡是谈到跟小麦有关的,他就来了精神,能兴奋得睡不着觉。”因为这个“爱好”,余松烈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小麦事业。
1921年3月,余松烈出生于宁波一个商人家庭,抗战爆发后,求学于南京的余松烈被迫前往吴兴乡村山区避难。在那段“吃一顿饱饭都变成奢望”的岁月里,余松烈亲身体验到旧中国农业生产的艰辛,农民“靠天吃饭”的状态带给他极大的思想冲击。1942年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后,余松烈一直致力于农学的教学研究工作。1949年,他来到山东农学院农学系工作,借助山东小麦主产区的优势,开始了对小麦高产理论的研究探索。
1978年3月,余松烈研究创立的“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迎来了他人生中“科学的春天”。1979年,余松烈开始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积极向山东所有小麦主产县和黄淮产区推广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到1991年累计推广小麦精播高产示范田1亿亩,为全国增产44亿公斤粮食。
如何提高小麦产量是余松烈终生研究的课题。进入80岁高龄之后,余松烈研究创新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的脚步没有停止。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他又把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推向宽幅精播高产栽培的新阶段。凭借农机农艺的结合和宽幅精播技术的理论支持,余松烈提出了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2012年春天,余松烈的身体明显虚弱了,病床上的他最挂念的仍是那片麦田和还没实现的800公斤的高产目标。他给弟子王振林和学校写信说“实在对不起,可确实无力再担任工作了,希望你们能扛起这个重担”。后来,余松烈又把他们叫到病床前,嘱咐他们继续搞好亩产800公斤高产田创建工作。2013年3月,山东省农业厅负责同志看望余松烈给他祝贺92岁诞辰,但余松烈没有把自己的生日当回事,却郑重提出希望组织全省力量试验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尽快实现小麦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2014年春天,余松烈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饮食靠鼻饲,行动靠轮椅,神志有时不清,住院期间经常让女儿把备课本拿来,闹着要去上课。他一旦清醒,就吵着让助手安排下地看麦子,兴奋得睡不着觉。女儿余亚勉常常嘱咐来院探望的人,尽量少提小麦。直到弥留之际,余松烈还经常在家人耳边重复着,“等身体好了,我还要下田”。
也许是被余老挚爱了一生的小麦有了灵性,2014年烟台招远市辛庄镇马连沟村的小麦创造了平均亩产817公斤的奇迹!这块麦田虽不是余松烈亲自指导管理,但采用的正是他晚年创新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2016年6月,在余松烈去世两个月后,麦田再次传来好消息,余老的亲传弟子王振林所带领的团队,创下了亩产超800公斤的好成绩,终于圆了余老临终前的梦想。
“这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无上荣誉”
余松烈院士作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1992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9年)等多个奖项,然而在他心目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奖项,却是基层农民“颁发”的。
那是1996年6月26日,喜获丰收的滕州市120万农民派两位农民代表专程到山东农业大学,把一枚刻有“科技兴农,功勋卓著”的金质“丰收”勋章赠予余松烈,使他成为我国第一个受到农民奖励的农业科学家。对此,余松烈深受感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获得的无上荣誉,我十分感谢滕州农民朋友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1974年6月底,为期半年的生产实习结束后,余松烈主动要求留在滕县农村继续进行劳动锻炼,这一留就是五年。他和当地干部群众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并全面安排小麦精播高产试验,验证并不断完善小麦精播高产的理论,集成创新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带动了全县80多万亩小麦全面丰产,成为全国小麦高产典型。
余松烈常说,在滕州那五年,是他一生最愉快、最紧张、最兴奋也是最有收获的时期。那时虽然生活艰苦、劳动繁重,但他始终跟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结下了深厚友情。他走遍了滕州的丘陵、涝洼和平原,对全县的小麦情况了如指掌。在农闲时间,他还为当地干部技术人员讲小麦课,到各公社、大队进行技术指导,创办了滕县“五七”农大,为当地培养了22个农业“科技队长”。离开滕县后的30多年里,余松烈还是经常往来滕州泰安两地,继续向滕县的农民朋友传播农业技术,指导小麦生产,把良种良法亲自送到他们手中。
余松烈全心全意为农民搞科研,农民为余松烈出传记、建“余松烈小麦科技馆”。余松烈逝世后,枣庄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的农民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科技工作者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各种证书与奖励上,更是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研究农业的,不能与农村农民隔绝”
“余老师生活上非常节约,一顿饭只吃一小碗米饭,吃不了的菜从来不舍得扔掉,要等下顿再吃。他说自己挨过饿,知道农民种点粮食不容易,能节约就节约。”生活秘书董庆裕对余老的节俭深有体会,“余老师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十分慎重,公私分明,从不乱用。但我们的项目缺经费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从工资或院士活动经费中拿钱来支持,有时还自己出钱买农用机械送给农民用”。
滕州市级索镇原副镇长孔德贵回忆说,“余教授当了院士之后,还是像以前一样没有架子。他来这儿搞试验,我们给他准备招待所的套间,总被硬逼着退掉。他说‘我是来搞科研的,不是来参观旅游的,我的阵地在农田,我的伙伴是农民,研究农业的,不能与农村、农民隔绝’,最后还是坚持住进了农技站,吃饭在镇政府食堂。到田间一线做科研、讲课时,吃饭多是两个烧饼一碗汤”。
生活上对自己苛刻的余松烈,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却是格外大方。余松烈曾带过一位叫卢布的学生,家在外省,读博士期间在泰安收获了爱情并打算结婚,可学校还没分房。余松烈得知后便动员儿子,拿出准备给儿子住的两间平房,先给卢布解决婚房问题。在科研经费紧张的时候,他总是对学生说:“你们的科研该搞就搞,钱不够我来出!”
在农业高等教育战线兢兢业业耕耘了66个春秋,余松烈为国家“栽培”了一大批农学专业人才。提起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于振文满怀敬重,“我不仅从余先生那里学到了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严谨治学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对我影响特别大”。
为完善和发展作物栽培学学科理论,余松烈写下数百万字的教材、讲义、专著和论文。他领衔建成山东省属高校第一个博士点和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开创了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的新阶段。
余松烈曾说,“我就是一个‘老农民’,既没高的学历,也没出过洋、留过学,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知识分子。我搞的专业小麦栽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不是高新技术学科,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我的成长过程是向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不断搞实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干的结果”。
余松烈求真务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激励了一批又一批农大人。2016年10月10日,山东农业大学在南校区落成余松烈院士铜像,让余老永远留在了他倾尽一生挚爱的地方。2018年,余松烈被评为“山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和“泰安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泰安人物”。
(作者单位:泰安市委统战部 张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