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泰安市岱岳区粥店街道枣行社区“为民协商”议事会现场,三个“热乎乎”的民生议题依次走完流程,获一致通过。掌声中,暖意与满意洋溢在与会者脸上。
类似场景,在覆盖岱岳区11个镇(街)、479个村(社区)的“为民协商”议事厅里,已上演过2000多场。从化解急难愁盼、回应关心关切,到支招产业发展、政策宣传落实,议的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个“为民协商”,自带两种“基因”——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作为协商民主两种重要形式,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各有所长。在县(市、区)一级,两者在协商议题上交集颇多,都是为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平台、渠道。由此,在议题、程序和形式上做好结合文章,能够更好实现有效衔接。
实际基层工作中,怕麻烦、图省事、不愿协商,怕失控、丢面子、不敢协商,素质低、能力弱、不会协商问题突出存在。岱岳区政协把解决“三不”难题作为切入口,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独特优势,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摸索出以共商、共识、共治为目标的“为民协商”模式,打通了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中梗阻”。一年多来,随着成果频出、落地见效,从图省事、愁遇事、躲难事,到事事挂心、“没事找事”,民主协商蔚然成风。
好戏连台的背后,岱岳区政协如何担起“搭台”之责?又下了一番怎样的“装台”功夫?门道不少、亮点挺多,值得好好咀嚼琢磨。
“开这场‘为民协商’议事会,搁以前就属于没事找事,班子碰碰头就过了。”这场“为民协商”议事会刚开场,岱岳区政协委员、枣行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宪柱就抛出一句玩笑话,让与会者会心一笑,全然没了前几次开会时浓重的“火药味”。
这次议事会,“大头”是社区第四批“回迁房”户型设计和每户30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定价问题的摸底统计,将社区健身活动室租给岳峰幼儿园使用、中秋节和重阳节提高社区老年人福利发放标准两项议题,也都是居民一致认可的惠民项目,都在“呱唧”声中顺利通过。“不患寡患不均,大家就要个公平,只要话说开了、说透了,办法总比困难多。”散会后,群众代表刘宪印说。
“患寡”可以用发展解决,“患不均”则需考虑如何找到群众利益最大公约数,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十年来,弥漫在枣行社区大会小会的“火药味”,就在于此。始于2008年的枣行社区城中村改造,因为部分“小康楼”居民不满拆迁补偿政策,社区陷入“拆迁难”困境。长期抬杠、扯皮下,社区“两委”承受巨大民意和经济压力。
“为民协商”工作在全区开展后,枣行社区被列入试点,“老大难”问题迎来转机。
3月17日,枣行社区“两委”就“推进拆迁工作,加快城中村改造”组织召开2021年首次“为民协商”议事会。利益相关方、区信访局、专家、法律顾问、政协委员等悉数到场,促成问题“破冰”——通过两项关键议题,有3户同社区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
打铁趁热。4月8日,阵容更强的第二次“为民协商”议事会举行,区直有关部门、评估公司专家受邀到场,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解答。吃下“定心丸”,19户“小康楼”拆迁户终于“点了头”:17户签下拆迁协议,2户选择货币化补偿。
巧合的是,就在采访当天,最后一户的评估报告完成,意味着历时十年的拆迁难题,在不到一个月的两次“为民协商”议事会后,得到圆满解决。“以前社区搞协商,往往说不几句就吵散了。‘为民协商’吸收了政协协商很多成熟模式,规范化带来了实绩实效。”刘宪柱“现身说法”道,区级政协委员多来自基层,本就熟悉基层情况,对“为民协商”帮助很大。
曾经荆棘丛生、酸枣遍地的旧村子,如今早已变了模样。行走在环境清雅、“电梯房”错落有致的枣行社区,幸福感扑面而来。社区门前,一排枣树挂满了青脆的果子,诉说着过往的酸楚,也见证着今时的甜蜜。“这是新栽种的甜枣。果子由酸换成甜,像极了乡亲们苦尽甘来的日子。”刘宪柱笑道。
“为民协商”屡试不爽的“解疙瘩”功夫,也让马庄镇薛家庄村的薛承文尝到了甜头。
从部队返乡后,薛承文回到这个位于岱岳区与肥城市交界处的村子,担任党支部书记,接手了个集体产业为零、欠债140多万元的“薄家底”“烂摊子”。退伍不褪色,他选择从调整承包地这块“硬骨头”啃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动地”真就是惊天动地的事,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就当薛承文犯难之际,镇里召开的“为民协商”动员会,帮他捋顺了头绪、找准了“突破口”、寻到了好帮手,最终完成了土地流转,村集体通过上调承包费见到了“回头钱”。
对于“为民协商”的“功力”,薛成文形象地总结为“三子四化”:撕开口子、堵住漏子、谋对路子,协商为民常态化、为民协商诚实化、议题征集广泛化、议事成果公开化。
不难发现,枣行社区和薛家庄村“为民协商”解决的这些或琐碎、或“难啃”的民生议题,与基层政协协商履职的民生关切,高度契合。
“政协全程参与指导,提供协商经验、协商力量、协商载体,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并将其落位于百姓获得感、受尊重感,助力‘为民协商’屡破难题。”岱岳区政协主席李效军认为,这不仅是工作方法、工作理念,更是工作情怀。
“功夫在会外,在会前做大量基础准备工作,在会后严督促、抓落实。”说起“为民协商”的“魔力”,李效军认为,先建章立制,后照章办事,作风民主务实,议而有备、议就议透、议必有果,是确保协商精准高效的必要条件。
这个“章”,集中体现为具有鲜明政协印记、朗朗上口的“十句话”推进机制——
党政统一领导、政协搭台协调、民政督促指导、部门各尽其责、“两委”主导实施、社会广泛参与、严格协商程序、委员代表监督、成果反馈备案、考核通报奖励。
要把“十句话”落到实处、唱出好戏,岱岳区政协的“搭台”协调、“装台”服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黏合剂”作用,将“为民协商”揉成一套程序合理、结构完整、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完整体系。
搭什么台?“软”“硬”兼施,在区、镇(街)、村(社区)搭建三级组织、三级平台。
软件层面,完善三级组织体系。坚持三级书记抓“为民协商”,成立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机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区政协主席任副组长,在11个镇街、479个村(社区)均设立“为民协商”委员会,党组织书记任主任;
硬件层面,将政协委员联络室等议事场所升级为有场所、有标识、有制度、有设施、有活动、有氛围、有档案的“七有”标准“为民协商”议事厅。
如何“装台”?发挥政协协商体系严谨、规范有序优势,岱岳区政协从制定“为民协商”工作规范小册子入手,细化确定议事工作、场所建设、会议召开、信用体系等方面20项操作规范,明确提、审、汇、议、督、示、档“七步工作法”协商流程。“连会议主持词都给写好了,走流程就对了。”粥店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峰说,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干部“不会协商”问题。
“为民协商”的组织“骨架”既已成型,如何规范议题设置、动员群众参与,植入“血肉”?“群众急难愁盼是紧迫问题,但不是全部议题,要把党政政策宣讲、工作改善提升等内容也纳入其中。”李效军说,为此,岱岳区政协在全区开展了“十查十问十议题”活动。

8月初,区政协在马庄镇组织召开现场会,就“为民协商”议题深入研讨、论证,结合上级要求、群众诉求、干部追求,从工作落实类、工作提升类、工作改进类三个层面,提炼确定十大议题,建立了“为民协商”议题库。
“村里搞‘停息还本’,把欠乡亲们的钱还上,大家伙儿安心了,集体也松快了,我很支持。”薛家庄村村民薛传良津津乐道的“停息还本”,是薛家庄村完成土地流转、有了集体收入后,优先解决的一项清单议题。这项议题,便属于“十查”中“组织建设”部分、“十问”中“三资管理是否合规”的内容。
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促成协商成果的高产。为抓好“第二落点”,参与协商的政协委员们,将协商成果通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提案、调研报告等渠道,及时反映给政协组织、报送给党委政府,切实把党政部署要求落实下去、把社会各界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协商成果大丰收固然可喜,但能否落实、落细、落地才是关键,而监督考核是否及时、有力、有效至关重要。为此,岱岳区政协精心织密一张“监督网”。
舞台唱出好戏,“名角”不可或缺。岱岳区每个村(社区)的“为民协商”平台上,一个“名角”便是“ABC”角联系监督员。这个由“两代表一委员”、镇(街)包村(社区)干部、法律顾问组成的团队,代表性强、作用关键、任务不少,从议事会议前的议题确定、征求意见,到会中的程序过程、表决确认,再到会后的公示备案、成果落实,全程参与联系监督。“签了字,就得管到底。”作为枣行社区“为民协商”联系监督员,每次到场参加议事会,李效军都会以政协委员身份在相关表格上郑重签字。到点“收网”,通过定期考核,协商成效如何、化解矛盾几何,谁丰收、谁歉收,一目了然——“三牌”背后,是体系化的考核制度设计。为把“为民协商”持续引向深入,岱岳区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其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考核,成立三个副县级领导带队的督导组,每季度末月开展检查考核。通过张榜公示,前十名“长脸”、后十名“红脸”后,两者再搞“双十结对帮带”,最终落位于均衡共进。
在一件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成功实践中,岱岳区基层治理逐步实现由“干部说了算”变为“大家商量办”,干部和群众越来越想协商、愿协商、会协商,协商民主风气一点点涵养成型,政协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为民协商”成效斐然,最初的灵感是如何开启的呢?李效军给出了“四把钥匙”——顶层指导、现实呼唤、长期思考、他山之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这些重要指示和要求,为将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拧成一股绳”提供了方向指引。
基层政协开门就是基层、出门就是群众。县(市、区)级政协作为人民政协最基层组织,是直面基层群众的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基层重要组成部分。党政工作要事、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与群众利益关联越密切,人民内部矛盾越突出,越需要“商量着办事”,基层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独特优势也愈发突出。
一个突出现实是,长期以来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普遍存在“重行政命令、轻民主协商”惯性,“一刀切”“拍脑袋”决策现象多有发生。与此同时,群众诉求日益多元,获得尊重、保障权利、参与治理愿望愈发强烈。两方冲撞下,容易出现“政府买单、群众不买账”现象,也不乏因作风简单粗暴引发民情不稳、民意反弹等极端问题,这也成为“三不”问题形成、加剧、难解的重要原因。
“随着基层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调研发现,基层很多矛盾和问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有些干部缺乏协商民主意识,特别是缺乏民主作风。”对于基层协商民主如何“破题”,李效军带领区政协做过长期调研,也有一些想法,但感觉“一直在门外徘徊”。
这“临门一脚”,在2020年8月份迈了过去。当时,作为全省唯一县级政协代表,李效军参加了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省外兄弟政协分享的探索“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好经验、好做法,让他深受启发,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岱岳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完全可以搞。”
“把‘为民’置于‘协商’之前,更突出这项工作自带的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民主属性。”李效军说,不仅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有效化解急难愁盼、社会矛盾,也立意于切实推动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法律专家刘成国全程参与了枣行社区历次“为民协商”议事会,“相比于法律诉讼的长期性、复杂性、高成本,‘为民协商’更接地气,更适合处理基层矛盾纠纷,是一套契合基层实际的创新性协商机制。”
“岱岳区把‘为民协商’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性环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始终,重大事项决策前和实施中必须进行协商议事,让人民群众全程参与其中,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基层堵点痛点问题,真正把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里。”岱岳区委书记刘昌松说。
2021年3月,《岱岳区“协商为民”工作规范》作为山东省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工作标准,在省标准化院立项。这意味着,“为民协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已完成。解决“三不”难题的“岱岳模式”,正进入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落实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要求,切实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际基层工作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协商诉求日益增强,领导干部“不愿协商、不敢协商、不会协商”的“三不”难题久未得解。这对“热遇冷”的突出矛盾,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梗阻”。
难题之所以难,在于积弊日久、惯性强大,在于思想僵化、无意“破圈”,也在于缺乏刚性约束、一定之规。岱岳区政协“为民协商”搞得有声有色、有里有面,就在于抓牢了“向制度要长效”这条主线,把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效能聚焦于人民群众这个“同心圆”的圆心。于是,就有了这般格局——既有党委支持、全区覆盖的雷厉风行,又有民不松口、绝不强求的慢工细活。一快一慢间,切实将协商民主厚植于心、外化于行。
“‘为民协商’是一种情怀,是一篇大文章。”岱岳区政协主席李效军这句话,值得咂摸细品。举凡情怀,必是一腔赤诚、心向往之、倾力赴之。举凡文章,攸关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必当躬身写就。
立足协商主业,心系群众之忧,破解党政难题,这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样子!